跳至內容
主選單
主選單
移至側邊欄
隱藏
導覽
首頁
最近修改
新手使用指南
隨機頁面
貢獻分數
建立新頁面
工具
上傳檔案
特殊頁面
搜尋
搜尋
建立賬號
登入
個人工具
暗色模式
建立賬號
登入
用於已登出編輯者的頁面
了解更多
貢獻
討論
正在編輯
何文紳
頁面
討論
香港繁體
閱讀
編輯
編輯原始碼
檢視歷史
工具
工具
移至側邊欄
隱藏
操作
閱讀
編輯
編輯原始碼
檢視歷史
一般
連結至此的頁面
相關變更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取得短網址
於 2024年2月15日 (四) 12:29 由
Hinnia
(
對話
|
貢獻
)
所做的修訂
(
→生平
)
(
差異
)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
差異
) |
下個修訂→
(
差異
)
警告:您目前正編輯頁面的舊修訂版本。
若您發布,在此修訂之後變更的任何內容將會遺失。
警告:
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址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
或
建立帳號
,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並能擁有另外的益處。
防垃圾訊息檢查用。
請勿
填寫此欄位!
'''非常尊貴的何文紳勳爵'''<small>,PC</small>(英語:'''The Right Honourable Lord''' '''William Hokyeson''',1869年12月22日—1960年2月6日),生於慶寧,19-20世紀亞洲首富,香港著名商人、企業家、慈善家。 何文紳初受教於傳統漢文私塾,於1879年入中央書院(Central School,即皇仁書院前身)接受西式教育。1886年,何文紳以優異成績畢業離校,加入怡和洋行(Jardine, Matheson & Co.),任華人部初級助理員。何東表現突出,一年後獲提升為買辦,逐步接管洋行旗下眾多重要企業。在有了一定資本後,何文紳透過自己英國皇室及慶寧望族何佳臣家族成員的身份,向[[東印度公司]]舉債槓桿收購[[怡和洋行]],一躍成為香港最具影響力的商家。除活躍於商界外,何文紳亦頻頻涉足政治。1898年,何文紳接濟逃亡的康有為,居住於自家宅邸[[維多利亞公館]](Victoria Hall)。1960年2月6日,因病於英國倫敦逝世,享年91歲。英港慶三地政商名流均表示哀悼,包括英國伊莉莎白女皇、慶寧明章皇帝、時任中華民國總統蔣介石、香港總督葛量洪。同年5月2日,何文紳葬於跑馬地基督教香港墳場。由於何文紳與陳慈冠對早期香港的影響力巨大,他們兩人在20世紀50年代時被合稱為「香港大老」。 == 生平 == 何文紳出生顯赫,父親為希望帝國御前大臣及貴族北原公爵何鑄臣,母親為大英帝國長公主維多利亞。在出生不久後,何文紳和雙胞胎兄長何文錦便被父母送到當時仍為大英帝國殖民地的香港。 何文紳因為在香港成長深受中國文化薰陶,因此說得一口流利中文。幼年入讀私塾,學習四書、三史、八股文,稍長接受西方教育,轉讀中央書院(今皇仁書院),1886年以優異成績畢業。畢業後隨即加入怡和洋行華人部任職初級助理員專責翻譯,建立初步人際網絡及與西洋的國際貿易操作。因表現突出而獲迅速提升為買辦助理。因其英國皇室成員身份,在怡和任職僅兩年便成為總買辦。1895年,何文紳在擔任怡和總買辦五年後向家族擔任主要股東之一的[[東印度公司]]舉債槓桿收購[[怡和洋行]]。自此,何文紳成為香港最具影響力的商家。除香港外,何文紳在上海、青島、東北及澳門皆有大量投資。 1906年何文紳向香港總督會同行政局申請獲准購買荒廢的港督山頂避暑小屋,並委託怡和旗下建築商重新設計別墅成家族大宅,費用高達1,000,000港元。大宅被重新命名為[[維多利亞公館(香港)|維多利亞公館]](Victoria House)。當時公館被形容為「香港殖民地最宏偉最美觀的建築物」。 1913年,何文紳父親何鑄臣逝世,何文紳因此繼承東印度公司15%股份,成為大英帝國最具影響力的人之一。同年,何文紳被委任為英國樞密院議員,在港政治地位超越港督,成為英皇在港發言人。
摘要:
請注意,所有於合眾百科 Unitedbook所做的貢獻會依據CC BY-NC-SA(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授權條款發佈(詳情請見
合眾百科:版權
)。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證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取消
編輯說明
(在新視窗開啟)
切換限制內容寬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