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主選單
主選單
移至側邊欄
隱藏
導覽
首頁
最近修改
新手使用指南
隨機頁面
貢獻分數
建立新頁面
工具
上傳檔案
特殊頁面
搜尋
搜尋
建立賬號
登入
個人工具
暗色模式
建立賬號
登入
用於已登出編輯者的頁面
了解更多
貢獻
討論
正在編輯
柯尼斯堡市
(章節)
頁面
討論
香港繁體
閱讀
編輯
編輯原始碼
檢視歷史
工具
工具
移至側邊欄
隱藏
操作
閱讀
編輯
編輯原始碼
檢視歷史
一般
連結至此的頁面
相關變更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取得短網址
警告:
您尚未登入。 若您進行任何的編輯您的 IP 位址將會被公開。 若您
登入
或
建立帳號
,您的編輯將會以您的使用者名稱標示,並能擁有另外的益處。
防垃圾訊息檢查用。
請勿
填寫此欄位!
=== 軍政府時期 === 1933年軍方發動政變,推翻民選政府並建立[[普盧斯亞軍政府|軍政府]]。 1939年二戰期間,法軍轟炸柯尼斯堡,城市遭受重創,大火燃燒了幾天幾夜。城市歷史中心,特別是阿爾茨塔特、克奈普霍夫和勒貝希特被完全摧毀,位於其間的大教堂、城堡和大學均未能倖免,隨著戰事發展,柯尼斯堡遭受嚴重破壞。 二戰後,柯尼斯堡大約有12萬人倖存,其中大部分是婦女、兒童和老人。留下來的德國人中,大部分在1949年前死於疾病、刑訊和飢餓。隨後軍政府開始進行重建工作,並大力推動現代化建設,公屋也在各地開花盛放。 柯尼斯堡也建成健全的交通網絡,但與此同時電車卻大幅縮小路程,在1960年代末只剩下102公里。 公路網的發達造成了普盧斯亞汽車數量和汽車業的興盛,卻造成了柯尼斯堡此後50餘年的空氣污染。 舍爾納自1956年執政以來,柯尼斯堡各大公園便成爲處決異議人士的地點,每一天都有幾百人因此死亡。 1962年舍爾納被刺殺後,普盧斯亞民主派開始了但澤之花革命,柯尼斯堡也響應此次革命,最後此事被警方以驅散方式平定。 特雷特納上臺後,大力推動經濟發展,創造普盧斯亞奇跡,柯尼斯堡也因此快速發展,同時城區也向西和南開拓,開發洛姆斯島和南部。 1976年的世界杯,也迅速帶來一波波旅游人潮。 隨著1980年代經濟增速的放緩,人民開始逐漸關注於政治,而此時阿爾滕堡的政變極大程度引起人民的不滿,因此爆發反阿爾滕堡的示威,但隨後被鐵腕鎮壓,阿爾滕堡亦表示自己只做7年,絕不連任,才終結此次示威浪潮。 1989年,柯尼斯堡發生民主革命,軍政府政權被推翻,民主政權建立。
摘要:
請注意,所有於合眾百科 Unitedbook所做的貢獻會依據CC BY-NC-SA(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授權條款發佈(詳情請見
合眾百科:版權
)。若您不希望您的著作被任意修改與散佈,請勿在此發表文章。
您同時向我們保證在此的著作內容是您自行撰寫,或是取自不受版權保護的公開領域或自由資源。
請勿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表文章!
取消
編輯說明
(在新視窗開啟)
切換限制內容寬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