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修訂間差異

出自合眾百科 Unitedbook
無編輯摘要
(文字取代 - "内" 取代為 "內")
標籤流動版編輯 流動版網頁編輯
 
(未顯示由 1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4 次修訂)
第27行: 第27行:
|1data2=2525|
|1data2=2525|
2data2=80.8%}}
2data2=80.8%}}
'''199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中華民國第八總統選舉,於1990年1月6日行,[[中國國民黨|民黨]]籍,前[[中華民國行政院院長|政院院長]][[孫運璿]]連同黨籍[[蔣緯]]以比數勝出同年5月20南京總統府宣示就職次選舉[[中華民國]]史上最後一次間接選舉。
'''199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即中華民國第八任總統副總統選舉,方式是具有民意基礎的華民國國民大會(以下簡稱大代表)進投票間接選舉。該選舉乃第八屆會第一次會議的一部分選舉投票民國79年(1990年)3月21進行,選舉地點則是在南京市國民大會堂。中華民國副總統選舉雖同時進行,不過與總統選舉分開計票,不是與總統一起搭檔的選舉制度次選舉是最後一次總統副總統間接選舉,此後的總統選舉則因修改憲法改為兩輪直接選舉制而不再由國大間接選舉。
<!--


本次選舉是自1960年總統副總統選舉後再次採差額選舉制度,依憲法是首輪得票必需超過半數以上才能當選的絕對多數制選舉,而如首輪未有人過半,則必須行使第二輪與第三輪投票,而該兩輪的投票候選人則最多三名。再者,若第三輪投票,仍無候選人以超過一半國大代表的絕對多數當選者,則以第三輪投票中的最高票與次高票作為兩候選人,然後在第四輪總統投票中,於兩位候選人當中,「重行投票圈選一名」。


1948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即中華民國第一任總統副總統選舉, 該屆選舉為首次依照中華民國憲法舉行的中華民國總統選舉,選舉方式是具有民意基礎的華民國國民大會(以下簡稱大代表)進行投票的間接舉。該舉乃一屆民大會第一次會議的一部分,選舉投票於民國37年(1948年)4月20日進行選舉地點則是在中國南京市國民大堂。中華民國副總統選舉雖同時進行,不過與總統選舉分開計票,不是與總統一起搭檔的選舉制度
本次選舉分為三日舉行,1990年3月21日至22日先舉行總統選舉,副總統選舉則於3月22日至3月23日舉行選舉結果由中國國民黨候選人、前行政院院長孫運璿擊敗中自由黨候人北辰玄,當八任總統;而前聯勤總司令蔣緯則在經過四輪投票擊敗中國黨候選人趙紫陽,當選為第八任副總統。不久,當正副總統的孫運璿、蔣緯國於同年5月20日在南京總統府宣誓就職


該選舉採差額選舉,且是首輪得票必需超過半數以上才能當選的絕對多數制選舉。在總統選舉方面國國民黨候選人、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以2430票懸殊比數擊敗獲得269票對手居正以將近八的高得票率當選行憲後的首任中華民國總統。不過蔣中正雖如預期順利當選但是蔣所屬意的中華民國副總統候選人孫科並未獲得當選。在經過四輪投票後,孫科以1295票比1438票敗給桂系軍人所擁護的李宗仁。不久,當選正副總統的蔣中正、李宗仁於同年5月20日在南京總統府宣誓就職
由於本屆選舉是徹底解除黨禁後的總統選舉,此前舉行的大和立法院選舉國民黨慘敗,逼使國民政府允諾開展新一輪政治改革,影響了中國政治發展,因而格外引起注目。此外,選舉過程中執政國民黨「主流派」與「非流派」黨內鬥爭也影響着之後權力分配,包括隨後「非主流派」政治勢力消長、新的出走、孫運璿的權力擴大等,成為了國民黨由盛轉衰和中華民國民主化的轉捩點最終導致了1992年修憲並令中華民國走向了民主化和聯邦化


國38(1949)年1月21日任期未滿一總統蔣中正因中國內戰因素被迫宣布「下野」,依憲法第49條由副總統李宗仁代行總統職權[1]國39(1950)年3月1日蔣中正李宗仁無法施行總統職權為由復行視事」,並於臺灣省臺北市介壽館正式復任總統職務
== 候選人提名 ==
=== 國黨 ===
1988總統蔣在任逝世,時為副總統的謝東閔繼任蔣經國餘的兩年任期。而謝東閔上任不久後的1989年6月,百合學運在南京、北平等大學間爆發,以「解除黨禁」、「召開國是會議」、「全面廢止臨新條款和維新令」、「政經改革時間表」和「保障新聞自由為目標在南京總統府、北平中華門前等發起靜坐抗議,最終在同年9月,在行政院院長孫運璿的支持下,總統謝東閔同意解除對共產,民主及自三黨的黨禁,允許三黨參加來年舉辦的第八屆總統副總統選舉、第八屆國民大會選舉和第十四屆立法院選舉,同時又允諾將在來年總統選舉後,由新任總統召開國是會議,並在六年內全面完成民主改革此舉雖平息了學生的抗議,但同時亦因而引起國黨的進一步分裂,黨內形成「主流派」與「非主流派」對立局面而「非主流派」開放共產黨有「危害國安之虞」,試圖左右新任總統和副總統人選,最終主流派為了平息爭議妥協同意以蔣經國胞弟蔣緯國為副總統人選


此次選舉府行憲之重要步驟之一。因為第二次國共內戰與中華人共和國在北京成等因素,該次選舉民國至今唯一一次同時於台海兩岸舉行總統選。
1990年的第八屆國民大會選舉是自1954年後首屆有左翼政黨參加的國民大會選舉,最終國民黨在3000餘席取得四成席位,改稱社會黨的前共產黨溫和派在胡耀邦的領導下則取得三成五席位,主黨獲一成,其餘黨瓜分餘下席國民黨守住在民大會的席次優勢;但同日舉行的法院選舉中,社會黨奪得326席,以一席之差勝過國黨,結束了民黨自1948年行憲以來於立法院的第大黨地位,以及1954年起的三分之二優勢席。此選結果令「非主流派」大為不滿,派內更因而萌生另推舉總統副總統人的念頭


1990年2月,正值第八屆國民大會召開並選舉總統、副總統前夕,國民黨「非主流派」李煥、林洋港、蔣緯國、郝柏村四巨頭會商,決議提出分割和分別票選總統、副總統候選人提名案、又打算推舉林蔣搭配。爾後2月11日,在國民黨臨中全會表決孫運璿、蔣緯國代表國民黨參選正副總統一案時,李煥隨即舉手表示應將總統、副總統提名案分開辦理,並反對全體舉手鼓掌,提議應採取票選決定,隨後林洋港亦發言要求主席休會,現在去印選票,然後在下午投票表決「起立鼓掌」或「無記名投票」表決。李煥與林洋港的發言被視為「非主流派」和「主流派」的公開決裂。但會議主席謝東閔並未休會,而決定迅速進行表決。後在國民黨180名中央委員中,贊成分割兩案和票選的有70票,而反對的有99票,正式決定以起立鼓掌形式決定由孫運璿、蔣緯國代表國民黨參選正副總統一,「非主流派」的翻案功敗垂成。由於李煥、林洋港、郝柏村的公開發言支持票選以帶動聲勢,暴露出「非主流派」確實有意將孫運璿拉下台,埋下了兩派日後在修憲事宜上的衝突。


2月底,國大代表滕傑突然結合少數國大代表,宣佈推選司法院院長林洋港與蔣緯國參加該任正副總統選舉,3月4日,部分國代在南京組成「林洋港、蔣緯國參選誓師大會」,並在現場散發傳單指控謝東閔、孫運璿是陰謀毀滅國民黨。並有署名「愛國的大眾」傳單指責「謝、孫、李集團」執政已使中華民國面臨亡國的時刻;更有署名資深國代的傳單呼籲三軍將士拿出東征、北伐的精神阻止「匪酋」(社會黨)的暴行,保護他們這群年邁力衰的革命老鬥士生命安全。而林洋港與蔣緯國則態度曖昧不明,林洋港先是表態「候選而不競選」,如果國代連署提名他為總統候選人,他不會拒絕。


對此總統府方面利用不同方法與林洋港接觸,包括請出經雙方同意的國民黨內「八大老」見面。同月5日,「八大老」接著在南京與李煥、郝柏村、林洋港與蔣緯國見面。而按事後報告,雙方同意由謝東閔在3月7日中常會發表一篇平息政爭的講話後,再由林宣布退選,蔣則繼續任副總統候選人。


'''1990年中華民國總統舉'''即中華民國第八任總統副總統選舉選舉方式是由具有民意基礎中華民國國民大(以下簡稱國大代表)進行投票間接選舉。該選舉乃第八屆民大會第一次會議的一部分選舉投票民國79年(1990年)4月21日進行選舉地點則是在南京市國民大會堂。中華民國副總統選舉雖同進行,不過與總統選舉分開計票,不與總統一起搭檔選舉制度本次選舉是最一次總統副總統間接選舉,1990年3月21先舉行總統選舉,副總統選舉則於隔日的3月22日舉行選舉結果由1988年依《中華國憲法》繼任總統(原總統於任內病逝)的李登輝當為第八任總統,時任總統府秘書長李元簇則當選為副總統
3月9日下午二時,林洋港在未告知「反李聯盟」其他三位巨頭下,於南京發表「不候選聲明」宣佈退選,並表明自己支持孫運璿任總統。當時李煥正在因事外出,直到中視新聞播出這項消息時,才知道盟友棄他而去。其後自日本返臺蔣孝武也召開記者,抨擊他二叔蔣緯「爭謀權位,互不相讓,好高騖遠置本黨理想不顧」更以不願浪費無謂一秒鐘也願付出的態度,不屑勸退他的二叔,造成蔣緯國相當難堪,使蔣緯國失去林洋港一同競選副總統的正當性蔣緯國在翌亦在南京召開記者會表明自己「只會是孫院長的副總統」、「會盡心盡力扶助孫院長」黨自始形成只有孫運璿和選的局面


=== 社會黨 ===
1988年9月,隨着對前共產黨的黨禁解除,以前共產主義青年團第一書記胡耀邦等為首的溫和派宣佈組建社會黨,同時拋棄過往的共產主義和馬克思列寧主義,提倡中間偏左的社會民主主義和民主化,又宣告將會參加翌年1月舉行的第八屆國民大會選舉和第十四屆立法院選舉,表明會派人參與總統副總統選舉。


唯一一次無蔣中正家族成員參與間接選舉。1990年3月21日先舉行總統選舉,副總統選舉則隔日的3月22日舉行選舉結果由1988年依《民國憲法》繼任總統(原總統蔣經國於任內病逝)李登輝當選為八任總統時任總統府秘書長李元簇則當選為副總統
1990年第八屆國民大會選舉是自1954年後首屆有左翼政黨參加的國民大會選舉,而社會黨以三成五席位一躍在國民大會成為第二大黨,僅次國民黨,更在同日舉行的立法院選舉中奪得326席,以一席之差勝過國黨,結束了民黨自1948年行以來於立的第一大黨地位,以及1954年起的三分之二優勢席次亦印證了社會黨迅速崛起


於本屆選舉被視是蔣經國逝世後的接班選舉影響台灣政治發展,因此格外引起注目。此外,選舉過程中執政國民黨主流派」與「非主流派」內鬥爭也影響着之後的權力分配,包括隨後郝柏村的政治勢力消長、新黨的出走、李登輝的權力擴大等。此外,由於大代表濫權行引起的野百合學運更是台灣歷史上最大的學生運動當中學生提出的要求也在日後連串《中華民國憲法》修憲中獲實現影響後20年台灣政局。其要角也在日後進台灣政界。而民進步黨的「總統民選行動」也在日後導致修憲並由公民直選
選後不久,社會黨公告將總書記胡耀邦、第一副書紀趙紫陽代表社會黨參選第八總統副總統選舉,又推舉以胡克實立法院院長候選人,並以徹底終結黨國體制」口號,一時贏不少支持率被認為有可能阻止國民黨孫運璿入主總統


而後於2月初,孫運璿以「民主對話協商」為由,邀請胡耀邦等社會黨高層協商,希望爭取社會黨的支持以通過未來的政治改革法案,和制衡黨內的「非主流派」。最終國民黨以禮讓立法院長一職,換取社會黨不派人參選總統和支持政治改革法案。但兩黨對副總統則採「各自爬山」的方針,不另合作,此舉令社會黨形成只有趙紫陽參選副總統選舉的局面,同時令日後修憲時社會黨得以藉此實現部分當年於政協憲草內的方針,如無形國大。


-->
== 候選人 ==
== 候選人 ==
{| class="wikitable" style="font-size:90%; text-align:center;"
{| class="wikitable" style="font-size:90%; text-align:center;"

於 2024年7月14日 (日) 22:13 的最新修訂

1990年中華民國第八任總統、副總統選舉

← 1984年 1990年1月6日 1995年 →
投票率 97.80%

 
獲提名人 孫運璿當選中華民國第8任總統
政黨 中國國民黨
競選搭檔 蔣緯國
得票 2525
得票率 80.8%

選前總統

謝東閔
中國國民黨

當選總統

孫運璿
中國國民黨

199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即中華民國第八任總統副總統選舉,選舉方式是由具有民意基礎的中華民國國民大會(以下簡稱國大代表)進行投票的間接選舉。該選舉乃第八屆國民大會第一次會議的一部分,選舉投票於民國79年(1990年)3月21日進行,選舉地點則是在南京市國民大會堂。中華民國副總統選舉雖同時進行,不過與總統選舉分開計票,不是與總統一起搭檔的選舉制度。本次選舉是最後一次總統副總統間接選舉,此後的總統選舉則因修改憲法改為兩輪直接選舉制而不再由國大間接選舉。

本次選舉是自1960年總統副總統選舉後再次採差額選舉制度,依憲法是首輪得票必需超過半數以上才能當選的絕對多數制選舉,而如首輪未有人過半,則必須行使第二輪與第三輪投票,而該兩輪的投票候選人則最多三名。再者,若第三輪投票,仍無候選人以超過一半國大代表的絕對多數當選者,則以第三輪投票中的最高票與次高票作為兩候選人,然後在第四輪總統投票中,於兩位候選人當中,「重行投票圈選一名」。

本次選舉分為三日舉行,1990年3月21日至22日先舉行總統選舉,副總統選舉則於3月22日至3月23日舉行。選舉結果由中國國民黨候選人、前行政院院長孫運璿擊敗中國自由黨候選人北辰玄,當選為第八任總統;而前聯勤總司令蔣緯國則在經過四輪投票後,擊敗中國社會黨候選人趙紫陽,當選為第八任副總統。不久,當選正副總統的孫運璿、蔣緯國於同年5月20日在南京總統府宣誓就職。

由於本屆選舉是徹底解除黨禁後的首場總統選舉,此前舉行的國大和立法院選舉國民黨慘敗,逼使國民黨政府允諾開展新一輪政治改革,影響了中國政治發展,因而格外引起注目。此外,選舉過程中執政國民黨「主流派」與「非主流派」黨內鬥爭也影響着之後的權力分配,包括隨後「非主流派」的政治勢力消長、新黨的出走、孫運璿的權力擴大等,成為了國民黨由盛轉衰和中華民國民主化的轉捩點,最終導致了1992年的修憲,並令中華民國走向了民主化和聯邦化。

候選人提名[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國民黨[編輯 | 編輯原始碼]

1988年,總統蔣經國在任內逝世,時為副總統的謝東閔繼任蔣經國餘下的兩年任期。而謝東閔上任不久後的1989年6月,野百合學運在南京、北平等大學間爆發,以「解除黨禁」、「召開國是會議」、「全面廢止臨新條款和維新令」、「政經改革時間表」和「保障新聞自由」為目標,在南京總統府、北平中華門前等發起靜坐抗議,最終在同年9月,在行政院院長孫運璿的支持下,總統謝東閔同意解除對共產,民主及自由三黨的黨禁,允許三黨參加來年舉辦的第八屆總統副總統選舉、第八屆國民大會選舉和第十四屆立法院選舉,同時又允諾將在來年總統選舉後,由新任總統召開國是會議,並在六年內全面完成民主改革。此舉雖平息了學生的抗議,但同時亦因而引起國民黨的進一步分裂,黨內形成「主流派」與「非主流派」對立局面,而「非主流派」以開放共產黨有「危害國安之虞」,試圖左右新任總統和副總統人選,最終「主流派」為了平息爭議,妥協並同意以蔣經國胞弟蔣緯國為副總統人選。

1990年的第八屆國民大會選舉是自1954年後首屆有左翼政黨參加的國民大會選舉,最終國民黨在3000餘席中取得四成席位,改稱社會黨的前共產黨溫和派在胡耀邦的領導下則取得三成五席位,民主黨獲一成,其餘政黨瓜分餘下席次,國民黨守住在國民大會的席次優勢;但在同日舉行的立法院選舉中,社會黨奪得326席,以一席之差勝過國民黨,結束了國民黨自1948年行憲以來於立法院的第一大黨地位,以及1954年起的三分之二優勢席次。此選舉結果令「非主流派」大為不滿,派內更因而萌生另行推舉總統副總統候選人的念頭。

1990年2月,正值第八屆國民大會召開並選舉總統、副總統前夕,國民黨「非主流派」李煥、林洋港、蔣緯國、郝柏村四巨頭會商,決議提出分割和分別票選總統、副總統候選人提名案、又打算推舉林蔣搭配。爾後2月11日,在國民黨臨中全會表決孫運璿、蔣緯國代表國民黨參選正副總統一案時,李煥隨即舉手表示應將總統、副總統提名案分開辦理,並反對全體舉手鼓掌,提議應採取票選決定,隨後林洋港亦發言要求主席休會,現在去印選票,然後在下午投票表決「起立鼓掌」或「無記名投票」表決。李煥與林洋港的發言被視為「非主流派」和「主流派」的公開決裂。但會議主席謝東閔並未休會,而決定迅速進行表決。後在國民黨180名中央委員中,贊成分割兩案和票選的有70票,而反對的有99票,正式決定以起立鼓掌形式決定由孫運璿、蔣緯國代表國民黨參選正副總統一,「非主流派」的翻案功敗垂成。由於李煥、林洋港、郝柏村的公開發言支持票選以帶動聲勢,暴露出「非主流派」確實有意將孫運璿拉下台,埋下了兩派日後在修憲事宜上的衝突。

2月底,國大代表滕傑突然結合少數國大代表,宣佈推選司法院院長林洋港與蔣緯國參加該任正副總統選舉,3月4日,部分國代在南京組成「林洋港、蔣緯國參選誓師大會」,並在現場散發傳單指控謝東閔、孫運璿是陰謀毀滅國民黨。並有署名「愛國的大眾」傳單指責「謝、孫、李集團」執政已使中華民國面臨亡國的時刻;更有署名資深國代的傳單呼籲三軍將士拿出東征、北伐的精神阻止「匪酋」(社會黨)的暴行,保護他們這群年邁力衰的革命老鬥士生命安全。而林洋港與蔣緯國則態度曖昧不明,林洋港先是表態「候選而不競選」,如果國代連署提名他為總統候選人,他不會拒絕。

對此總統府方面利用不同方法與林洋港接觸,包括請出經雙方同意的國民黨內「八大老」見面。同月5日,「八大老」接著在南京與李煥、郝柏村、林洋港與蔣緯國見面。而按事後報告,雙方同意由謝東閔在3月7日中常會發表一篇平息政爭的講話後,再由林宣布退選,蔣則繼續任副總統候選人。

3月9日下午二時,林洋港在未告知「反李聯盟」其他三位巨頭下,於南京發表「不候選聲明」宣佈退選,並表明自己支持孫運璿任總統。當時李煥正在因事外出,直到中視新聞播出這項消息時,才知道盟友棄他而去。其後,自日本返臺的蔣孝武也召開記者會,抨擊他的二叔蔣緯國「爭謀權位,互不相讓,好高騖遠,置本黨理想於不顧」,更以不願浪費無謂時間,一秒鐘也不願付出的態度,不屑勸退他的二叔,造成蔣緯國相當難堪,使蔣緯國失去與林洋港一同競選副總統的正當性。隨後蔣緯國在翌日亦在南京召開記者會,表明自己「只會是孫院長的副總統」、「會盡心盡力扶助孫院長」。國民黨自始形成只有孫運璿和蔣緯國參選的局面。

社會黨[編輯 | 編輯原始碼]

1988年9月,隨着對前共產黨的黨禁解除,以前共產主義青年團第一書記胡耀邦等為首的溫和派宣佈組建社會黨,同時拋棄過往的共產主義和馬克思列寧主義,提倡中間偏左的社會民主主義和民主化,又宣告將會參加翌年1月舉行的第八屆國民大會選舉和第十四屆立法院選舉,表明會派人參與總統副總統選舉。

1990年的第八屆國民大會選舉是自1954年後首屆有左翼政黨參加的國民大會選舉,而社會黨以三成五席位一躍在國民大會成為第二大黨,僅次於國民黨,更在同日舉行的立法院選舉中奪得326席,以一席之差勝過國民黨,結束了國民黨自1948年行憲以來於立法院的第一大黨地位,以及1954年起的三分之二優勢席次,亦印證了社會黨的迅速崛起。

選後不久,社會黨公告將由總書記胡耀邦、第一副書紀趙紫陽代表社會黨參選第八屆總統副總統選舉,又推舉以胡克實為立法院院長候選人,並以「徹底終結黨國體制」為口號,一時贏得不少支持率,被認為有可能阻止國民黨的孫運璿入主總統府。

而後於2月初,孫運璿以「民主對話協商」為由,邀請胡耀邦等社會黨高層協商,希望爭取社會黨的支持以通過未來的政治改革法案,和制衡黨內的「非主流派」。最終國民黨以禮讓立法院長一職,換取社會黨不派人參選總統和支持政治改革法案。但兩黨對副總統則採「各自爬山」的方針,不另合作,此舉令社會黨形成只有趙紫陽參選副總統選舉的局面,同時令日後修憲時社會黨得以藉此實現部分當年於政協憲草內的方針,如無形國大。

候選人[編輯 | 編輯原始碼]


1990年國民黨候選人
孫運璿 蔣緯國
總統 副總統
中華民國第10任行政院院長
中華民國第13任經濟部部長
中華民國第7任交通部部長
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
第3任陸軍指揮參謀大學校長
第2任三軍大學校長
第12任聯勤總司令
國防部聯合作戰訓練部主任
1990年孫運璿總統競選
中華民國萬歲

結果[編輯 | 編輯原始碼]

選舉結果
號次 候選人 政黨 得票數 得票率 當選標記
1 孫運璿蔣緯國 中國國民黨 2525 80.8% 當選中華民國第8任總統
選舉日期 1990年1月6日 選舉人數 3,195人
投票率 97.80% 投票人數 有效:3125人
無效: 95人
缺席:440人
棄權 : 7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