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盧斯亞國家元首列表」:修訂間差異

出自合眾百科 Unitedbook
無編輯摘要
無編輯摘要
第554行: 第554行:
! colspan="2" | {{Age in years|1662|1690|age=no}}
! colspan="2" | {{Age in years|1662|1690|age=no}}
|-
|-
| colspan="2"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在位期間建立東印度公司,開始殖民亞洲地區,並進行教育改革,除了軍事外新增教授科學與人文,為後來普盧斯亞崛起為世界霸權鋪路。其也在歐洲大陸上南征北戰,成功開拓了哈布斯堡與洛林的生存空間。
| colspan="2"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在位期間建立東印度公司,開始殖民亞洲地區與·建立小威尼斯皇家屬地,並進行教育改革,除了軍事外新增教授科學與人文,為後來普盧斯亞崛起為世界霸權鋪路。其也在歐洲大陸上南征北戰,成功開拓了哈布斯堡與洛林的生存空間。


|-
|-
第613行: 第613行:
|-
|-
| rowspan="3" bgcolor="#EEEEEE" | '''1'''
| rowspan="3" bgcolor="#EEEEEE" | '''1'''
| rowspan="3" | [[西布蘭德]]<br><small>Sibrand</small><br><small>(1157-1191)</small>
| rowspan="3" | [[:zh:安烈·马塞纳|安德烈·馬塞納]]<br><small>André Masséna, Prince of Essling, Duke of Rivoli</small><br><small>(1758-1817)</small>
| rowspan="3" |
| rowspan="3" |[[檔案:André Masséna (Fontaine et Gros).jpg|無框|155x155像素]]
| [[1807年]]
| [[1807年]]
| [[1813年]]
| [[1813年]]
第620行: 第620行:
! colspan="2" | {{Age in years|1807|1813|age=no}}
! colspan="2" | {{Age in years|1807|1813|age=no}}
|-
|-
| colspan="2"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
| colspan="2"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在位期間推出《民法典》,開始了普盧斯亞憲政民主的開端,但隨著第六次反法聯盟的勝利,普盧斯亞第一共和國滅亡,卡爾三世重回柯尼斯堡,建立了第三王國。
|}
|}


==普盧斯亞第三王國(1813-1878)==
==普盧斯亞第三王國(1813-1878)==
{| class="wikitable" style="line-height:1.4em; text-align:center"
|-
! width="15px" | №
! width="150px" | 國王名稱<br>(生卒年份)
! width="120px" | 肖像
! colspan="2" width="10px" | 在位
!王朝
!首相
! width="120px" | 紋章
|-
| rowspan="3" bgcolor="#EEEEEE" | '''1'''
| rowspan="3" | [[卡爾三世]]<br><small>Karl Ludwig Johann Josef Lorenz von Prussia</small><br><small>(1771-1847)</small>
| rowspan="3" |[[檔案:Anton Einsle - Erherzog Carl von Österreich.jpg|無框|140x140px]]
| [[1813年]]
| [[1847年]]
| rowspan="9" |[[哈布斯堡-洛林皇朝|哈布斯堡-洛林]]
! rowspan="3" |
| rowspan="3" |[[檔案:Coat of Arms of Archduke Charles, Duke of Teschen.svg|無框|129x129像素]]
|-
! colspan="2" | {{Age in years|1813|1847|age=no}}
|-
| colspan="2"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在位期間參與奧地利主導的歐洲協調,但其君主專制的風格卻不討
經歷完共和制後的國民歡喜,故在其統治末期,便開始有不少示威游行
,抗議卡爾三世的統治。其在任期間也將精力放於維護歐洲協調之上。
凱特勒家族也因此逐漸受到疏遠,在歐根一世在位時便徹底成為外交
世家。
|-
| rowspan="3" bgcolor="#EEEEEE" | '''2'''
| rowspan="3" | [[卡爾四世]]<br><small>Karl Ferdinand von Habsburg-Lorraine</small><br><small>(1818-1874)</small>
| rowspan="3" |[[檔案:Karl Ferdinand 1853 Litho 03.jpg|無框|152x152像素]]
| [[1847年]]
| [[1874年]]
| rowspan="3" |<small>阿道夫</small><small>康普豪森</small><small>勃蘭登堡</small><small>拉登堡</small><small>曼陀菲爾</small><small>俾斯麥</small>
| rowspan="3" |[[檔案:Middle Coat of Arms of Rudolf II, Matthias and Ferdinand II, Holy Roman Emperors.svg|無框|138x138像素]]
|-
! colspan="2" | {{Age in years|1847|1874|age=no}}
|-
| colspan="2"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在位初期爆發了1848年革命,使其被迫設立君主立憲制度,
並從而以條頓騎士團的總議會制度為基礎,發展出[[柯尼斯堡式西敏制]]。
任内也開始著點於殖民事業上,並成功吞并南印度,建立德堪帝國。
任内亦建立了情報局,以及開始工業化進程。
|-
| rowspan="3" bgcolor="#EEEEEE" | '''3'''
| rowspan="3" | [[歐根一世]]<br><small>Eugen Ferdinand Pius Bernhard Felix Maria von Habsburg-Lorraine</small><br><small>(1863-1954)</small>
| rowspan="3" | [[檔案:Eugen young.jpg|無框|116x116像素]]
| [[1874年]]
| [[1881年]]
| rowspan="3" |<small>俾斯麥</small>
| rowspan="3" |[[檔案:Coat of Arms of Archduke Eugen of Austria.svg|無框|134x134像素]]
|-
! colspan="2" | {{Age in years|1874|1881|age=no}}
|-
| colspan="2"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在位期間因其年幼,而讓當時的首相俾斯麥攝政,在其成年後,
接受大臣意見,建立[[普盧斯亞|大普盧斯亞帝國]],自任皇帝。
|}


== 大普盧斯亞第一帝國(1878-1958) ==
== 大普盧斯亞第一帝國(1878-1958) ==
{| class="wikitable" style="line-height:1.4em; text-align:center"
|-
! width="15px" | №
! width="150px" | 國王名稱<br>(生卒年份)
! width="120px" | 肖像
! colspan="2" width="10px" | 在位
!王朝
!首相
! width="120px" | 紋章
|-
| rowspan="3" bgcolor="#EEEEEE" | '''1'''
| rowspan="3" | [[歐根一世]]<br><small>Eugen Ferdinand Pius Bernhard Felix Maria von Habsburg-Lorraine</small><br><small>(1863-1954)</small>
| rowspan="3" |[[檔案:Eugen official.png|無框|160x160像素]]
| [[1881年]]
| [[1954年]]
| rowspan="6" |[[哈布斯堡-洛林皇朝|哈布斯堡-洛林]]
| rowspan="3" |<small>俾斯麥</small><small>溫索斯特</small><small>巴雷斯特雷姆</small><small>奧托·曼陀菲爾</small><small>比洛</small><small>新爾</small><small>格里希</small><small>艾伯特</small><small>巴斯曼</small> <small>貝特曼-霍爾韋格</small><small>穆勒</small><small>費倫巴赫</small><small>施特雷澤曼</small><small>馬克思</small><small>路德</small><small>米夏埃利斯</small><small>布呂寧</small> <small>巴本</small><small>隆美爾</small><small>鄧尼茨</small> <small>羅森堡</small><small>艾德諾</small><small>基辛格</small>
| rowspan="3" |[[檔案:Coat of Arms of Archduke Eugen of Austria.svg|無框|134x134像素]]
|-
! colspan="2" | {{Age in years|1881|1954|age=no}}
|-
| colspan="2"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史上連續任期最長的皇帝,任内推行工業化進程,並經歷了
德意志戰爭、議會政治、一戰、德意志内戰、大景氣、大蕭條、
共產革命、兩場軍事政變以及二戰。其確立了柯尼斯堡式西敏制
在大部分時間穩定進行,並數次御駕親征,被稱為「'''歐根大帝'''」,死後由其侄孫佛德里希二世繼位。
|-
| rowspan="3" bgcolor="#EEEEEE" | '''2'''
| rowspan="3" | [[佛德里希二世]]<br><small>Friderick Erich Gehard von Habsburg-Lorraine</small><br><small>(2022)</small>
| rowspan="3" |
| [[1954年]]
| [[1958年]]
| rowspan="3" |<small>基辛格</small> <small>巴本</small><small>舍爾納</small>
| rowspan="3" |
|-
! colspan="2" | {{Age in years|1954|1958|age=no}}
|-
| colspan="2"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
|}


== 普盧斯亞第二共和國(1958-1962) ==
== 普盧斯亞第二共和國(1958-1962) ==

於 2024年6月1日 (六) 23:56 的修訂

以下為普盧斯亞歷任國家元首:

條頓騎士團國(1190-1410)

團長名稱
(生卒年份)
肖像 在位 紋章
兄弟會時期(1190-1198)
1 西布蘭德
Sibrand
(1157-1191)
1190年 1191年
0
2 康拉德
Konrad
(?-?)
1190年 1192年
1–2
3 格爾哈德
Gerhard
(?-?)
1192年 1192年
0
4 海因里希
Heinrich
(?-?)
1192年 1194年
1–2
5 海因里希
Ulrich
(?-?)
1195年 1196年
0–1
騎士團時期(1198-1410)
6 海因里希·沃爾波特·馮·巴森海姆
Heinrich Walpot von Bassenheim
(?-1200)
1198年 1200年
4–5
7 奧托·馮·科彭
Otto von Kerpen
(?-1208)
1200年 1208年
7–8
8 海因里希·馮·圖納
Heinrich von Tunna
(?-1209)
1208年 1209年
7–8
9 赫爾曼·馮·薩爾扎
Hermann von Salza
(1165-1239)
1209年 1239年
29–30
作為腓特烈二世的朋友和顧問,赫爾曼獲得了與教皇何諾三世的醫院騎士團和聖殿騎士團的舊軍事教團同等地位的認可。 1237年,他還主導了利沃尼亞寶劍騎士團併入條頓騎士團。
10 康拉德·馮·圖林根
Konrad von Thüringen
(1206-1240)
1239年 1240年
0–1
11 格哈德·馮·馬爾伯格
Gerhard von Malberg
(1200-?)
1240年 1244年
3–4
12 海因里希·馮·霍恩洛赫
Heinrich von Hohenlohe
(1200-1249)
1244年 1249年
4–5
13 岡瑟·馮·維勒斯萊本
Gunther von Wüllersleben
(?-1252)
1249年 1252年
2–3
14 波波·馮·奧斯特納
Poppo von Osterna
(?-1267)
1252年 1256年
3–4
15 安諾·馮·桑格豪森
Anno von Sangershausen
(?-1273)
1256年 1273年
16–17
16 安諾·馮·桑格豪森
Hartmann von Heldrungen
(?-1282)
1273年 1282年
8–9
17 哈特曼·馮·赫爾德龍根
Burchard von Schwanden
(?-1310)
1282年 1290年
7–8
18 康拉德·馮·費希特旺根
Konrad von Feuchtwangen
(?-1297)
1290年 1297年
6–7
1291年,在阿卡淪陷,被穆斯林佔領後,康拉德將騎士團的總部搬到了威尼斯。
19 戈特弗里德·馮·霍恩洛厄
Gottfried von Hohenlohe
(1265-1310)
1297年 1303年
5–6
與他的前任戈特弗里德·馮·費希特旺根屬於同一家族。1309年,齊格弗里德將騎士團的總部遷至普魯士
20 齊格弗里德·馮·費希特旺根
Siegfried von Feuchtwangen
(?-1311)
1303年 1311年
7–8
21 卡爾·馮·特里爾
Karl von Trier
(1265-1324)
1311年 1324年
12–13
22 維爾納·馮·奧瑟恩
Werner von Orseln
(1280-1330)
1324年 1330年
5–6
23 路德·馮·布倫瑞克
Luther von Braunschweig
(1275-1335)
1330年 1335年
4–5
24 迪特里希·馮·阿爾滕堡
Dietrich von Altenburg
(?-1341)
1335年 1341年
5–6
25 魯道夫·科尼希·馮·瓦佐
Ludolf König von Wattzau
(?-?)
1341年 1345年
3–4
26 海因里希·杜塞默
Heinrich Dusemer
(1280-1353)
1345年 1351年
5–6
27 溫里希·馮·克尼普羅德
Winrich von Kniprode
(1310-1382)
1351年 1382年
30–31
28 康拉德·佐爾納·馮·羅滕斯坦
Konrad Zöllner von Rotenstein
(1325-1390)
1382年 1390年
7–8
29 康拉德·馮·瓦倫羅德
Konrad von Wallenrode
(?-1393)
1390年 1393年
2–3
30 康拉德·馮·容金根
Konrad von Jungingen
(1355-1407)
1393年 1407年
13–14
31 烏爾里希·馮·容金根
Ulrich von Jungingen
(1360-1429)
1407年 1410年
2–3
他見證了條頓騎士團和波蘭-立陶宛之間的戰爭,指揮了第一次坦能堡戰役。此役條頓騎士團國的戰略性勝利讓條頓騎士團達到實力巔峰,烏爾裏希的威望也達到峰值,並在坦能堡戰役次年建立王國,開始進行對條頓騎士團的改革。

條頓騎士王國(1410-1581)

國王名稱
(生卒年份)
肖像 在位 王朝 紋章
1 烏爾里希一世
Ulrich von Jungingen
(1360-1429)
1410年 1429年 容金根
18–19
在建立王國後,他開始著力改革議會,並簡化政府結構,將國家效率更為高效,且將原本徵兵制的騎士團改制為募兵制,將軍隊精英化。駕崩後,條頓騎士議會選擇了符騰堡伯爵烏爾裏希·馮·符騰堡為新任國王,開啟符騰堡-斯圖加特王朝對條頓地區的統治。
2 烏爾里希二世Ulrich "der Vielgeliebte" von Württemberg
(1413-1480)
1429年 1480年 符騰堡
50–51
開創了符騰堡對條頓地區的統治,延續前任烏爾里希一世的政策,在其51年的統治期間,南討波立聯邦,也派遣兵團支援國外的戰爭,例如英法百年戰爭的蘭開斯特時期、胡斯戰爭和歐洲各國與奧斯曼帝國的戰爭,但連年的戰爭損耗也讓條頓騎士王國國力再次稍微衰退。盡管如此,烏爾里希二世仍被稱為「受人愛戴的烏爾里希」。
3 海因里希一世Heinrich von Württemberg
(1448-1519)
1480年 1519年
38–39
因其父的長年征戰,令海因里希在聽取大臣與總議會的意見後,開始休養生息,並重啟漢薩同盟的貿易,使其經濟重新復蘇,在其39年的統治中,條頓騎士王國的經濟達到了巔峰,國力上也能與西歐的法國所抗衡。然而,長達30年的休養生息也使條頓騎士團團員青黃不接,為後來的覆滅埋下伏筆。
4 喬治一世Georg von Württemberg-Mömpelgard
(1498-1558)
1519年 1558年
38–39
在位初期勵精圖治,有其父遺風,然而在後期,其烏爾里希新政所帶來的貴族階級與平民階級的崛起迅速腐化了這些階級,讓國力逐漸衰退,古斯塔夫一世所帶領的瑞典帝國以及波立聯邦虎視眈眈著條頓地區,新成立的俄羅斯沙皇國也開始嘗試進軍波羅的海,讓條頓三面受敵。
5 佛德里希一世Friedrich von Württemberg
(1557-1608)
1558年 1581年
22–23
初期由總議會攝政,雖然三面受敵,但其仍然采取休養生息政策,甚至將條頓騎士團國舊有體制部分復辟,登基初期所開始的利沃尼亞戰爭也以條頓騎士王國的慘敗告終,利沃尼亞公國在1562年并入瑞典。1581年,隨著瑞典-波立聯軍攻入柯尼斯堡,佛德里希一世率領官兵投降,並獲准與家庭流亡至原有屬地符騰堡,開啟瓦薩王朝對條頓地區的統治。

普盧斯亞第一王國(1581-1595)

國王名稱
(生卒年份)
肖像 在位 王朝 紋章
1 馬格努斯一世
Magnus Vasa
(1542-1595)
1581年 1595年 瓦薩
13–14
在位期間,政府采用暴力鎮壓政策消滅一切反動派,並收徵苛稅以支援瑞典對俄國和波立的戰爭,而凱特勒家族也趁此搜刮民膏,引發普盧斯亞地區居民不滿。1595年,在波立聯邦的協助下,普盧斯亞居民於但澤發動暴動,最終演變成普盧斯亞大起義,流亡瑞典後病逝。
2 古斯塔夫一世Gustav II Vasa
(1568-1607)
1595年 1595年
0
被當地既得利益者推舉為新任國王,但在2天後,隨著起義軍攻入皇宮,古斯塔夫被捕後驅逐出境,結束普盧斯亞第一王國,也因古斯塔夫一世一生從未登基,而被後世史學家質疑其普盧斯亞國王的身份。

普盧斯亞第二王國(1595-1807)

國王名稱
(生卒年份)
肖像 在位 王朝 紋章
1 馬克西米利安一世
Maximillian von Habsburg
(1558-1618)
1595年 1618年 哈布斯堡
22–23
在位期間休養生息,重啟漢薩同盟的貿易,並讓擔任瓦薩時期總督的凱特勒家族戴罪立功,開始殖民海外地區,將此前搜刮民膏的財富當作海外拓荒的資金,發展海軍,有助於讓普盧斯亞成為歐洲其中一個強國。
2 斐迪南一世
Ferdinand von Habsburg, Holy Roman Emperor
(1578-1637)
1618年 1637年
18–19
在繼任神聖羅馬帝國後重新調整各國版圖,並將總議會權力削弱,也在三十年戰爭中取得階段性勝利。為了延續其祖先卡爾五世任内提出的版圖分割政策,遂將普盧斯亞在身後給予其第三子利奧波德,是為利奧波德一世
3 利奧波德一世
Leopold Wilhelm von Habsburg
(1614-1662)
1637年 1662年
24–25
「士兵國王」,任内被迫將部分領土短暫割讓給瑞典,但隨著古斯塔夫二世的駕崩與瑞典國力的逐漸衰頹而奪回。新教也在此時被大幅衰弱,使其開始重振基督教在王國的地位。在此期間,普盧斯亞殖民軍隊也擊潰了葡萄牙在巴西的遺留,正式入駐巴西地區。死後因無子嗣,總議會通過讓由哈布斯堡王朝推薦的洛林公爵卡爾·利奧波德繼任國王,是為卡爾一世
4 卡爾一世
Karl Leopold von Lorraine
(1643-1690)
1662年 1690年 洛林
27–28
在位期間建立東印度公司,開始殖民亞洲地區與·建立小威尼斯皇家屬地,並進行教育改革,除了軍事外新增教授科學與人文,為後來普盧斯亞崛起為世界霸權鋪路。其也在歐洲大陸上南征北戰,成功開拓了哈布斯堡與洛林的生存空間。
5 利奧波德二世
Leopold Joseph Charles Dominique Agapet Hyacinthe von Lorraine
(1679-1729)
1690年 1729年
38–39
被稱為「好人的利奧波德」,任内隨著法國霸權的確立,普盧斯亞開始避之鋒芒,放開對商業市場的限制,並從荷蘭引進資本主義模式,成功發展普盧斯亞經濟。在位期間其也大肆抓捕異己,並采用酷刑對待罪犯,駕崩後傳位於十二子卡爾·亞歷山大,是為卡爾二世
6 卡爾二世
Karl Alexander von Lothringen und Bar
(1712-1780)
1729年 1780年
50–51
在位期間勵精圖治,將國家經濟搞得有聲有色,但對外戰爭三次敗於「軍事天才」勃蘭登堡國王腓特烈大帝成為其在位半世紀以來的遺憾,同時普盧斯亞的文化也逐漸自立為一個新的文化,奠定在中北歐的全方位霸權,其死後因無子嗣,傳位於其侄子馬克西米利安,開始了哈布斯堡-洛林的統治。
7 馬克西米利安二世
Maximilian Franz Xaver Joseph Johann Anton de Paula Wenzel
(1756-1801)
1780年 1801年 哈布斯堡-洛林
20–21
在位期間建立巴西帝國,自任皇帝,並開始殖民非洲與海地島。但其在1789年法國大革命後組建了反法同盟,接連被法國軍隊擊敗,最終因傳染病駕崩,死後傳位於侄子卡爾,是為卡爾三世
8 卡爾三世
Karl Ludwig Johann Josef Lorenz von Prussia
(1771-1847)
1801年 1807年
5–6
在位期間全力應對反法同盟的戰爭,最終兵敗亡國,逃亡至巴西。

普盧斯亞第一共和國(1807-1813)

名稱
(生卒年份)
肖像 在位
1 安德烈·馬塞納
André Masséna, Prince of Essling, Duke of Rivoli
(1758-1817)
1807年 1813年
5–6
在位期間推出《民法典》,開始了普盧斯亞憲政民主的開端,但隨著第六次反法聯盟的勝利,普盧斯亞第一共和國滅亡,卡爾三世重回柯尼斯堡,建立了第三王國。

普盧斯亞第三王國(1813-1878)

國王名稱
(生卒年份)
肖像 在位 王朝 首相 紋章
1 卡爾三世
Karl Ludwig Johann Josef Lorenz von Prussia
(1771-1847)
1813年 1847年 哈布斯堡-洛林
33–34
在位期間參與奧地利主導的歐洲協調,但其君主專制的風格卻不討

經歷完共和制後的國民歡喜,故在其統治末期,便開始有不少示威游行 ,抗議卡爾三世的統治。其在任期間也將精力放於維護歐洲協調之上。 凱特勒家族也因此逐漸受到疏遠,在歐根一世在位時便徹底成為外交 世家。

2 卡爾四世
Karl Ferdinand von Habsburg-Lorraine
(1818-1874)
1847年 1874年 阿道夫康普豪森勃蘭登堡拉登堡曼陀菲爾俾斯麥
26–27
在位初期爆發了1848年革命,使其被迫設立君主立憲制度,

並從而以條頓騎士團的總議會制度為基礎,發展出柯尼斯堡式西敏制。 任内也開始著點於殖民事業上,並成功吞并南印度,建立德堪帝國。 任内亦建立了情報局,以及開始工業化進程。

3 歐根一世
Eugen Ferdinand Pius Bernhard Felix Maria von Habsburg-Lorraine
(1863-1954)
1874年 1881年 俾斯麥
6–7
在位期間因其年幼,而讓當時的首相俾斯麥攝政,在其成年後,

接受大臣意見,建立大普盧斯亞帝國,自任皇帝。

大普盧斯亞第一帝國(1878-1958)

國王名稱
(生卒年份)
肖像 在位 王朝 首相 紋章
1 歐根一世
Eugen Ferdinand Pius Bernhard Felix Maria von Habsburg-Lorraine
(1863-1954)
1881年 1954年 哈布斯堡-洛林 俾斯麥溫索斯特巴雷斯特雷姆奧托·曼陀菲爾比洛新爾格里希艾伯特巴斯曼 貝特曼-霍爾韋格穆勒費倫巴赫施特雷澤曼馬克思路德米夏埃利斯布呂寧 巴本隆美爾鄧尼茨 羅森堡艾德諾基辛格
72–73
史上連續任期最長的皇帝,任内推行工業化進程,並經歷了

德意志戰爭、議會政治、一戰、德意志内戰、大景氣、大蕭條、 共產革命、兩場軍事政變以及二戰。其確立了柯尼斯堡式西敏制 在大部分時間穩定進行,並數次御駕親征,被稱為「歐根大帝」,死後由其侄孫佛德里希二世繼位。

2 佛德里希二世
Friderick Erich Gehard von Habsburg-Lorraine
(2022)
1954年 1958年 基辛格 巴本舍爾納
3–4

普盧斯亞第二共和國(1958-1962)

共和國總統名稱

(生卒年份)

肖像 任期
37 斐迪南·舍爾納Ferdinand Schörner(1892-1962) 1958年8月8日 1962年10月8日
4年61天
88政變中改制共和國,任内發生了普盧斯亞内戰,並在柯尼斯堡圍城戰中自殺,交由軍隊總司令雷莫組建臨時政府。
38 奧托·恩斯特·雷莫Otto Ernst Remer(1803-1868) 1962年10月8日 1962年10月30日
22天
臨時國務總理,在10月30日宣佈無條件投降,並交政權予帝國勤皇軍。

大普盧斯亞第二帝國、第三帝國(1962-)

年份 皇帝 王朝
1813-1847 卡爾三世 哈布斯堡洛林王朝
1848-1874 卡爾四世
1874-1954 歐根一世
1954-1956,1962-2022 佛德里希二世
2022- 勃登堡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