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柯尼斯堡阿爾貝圖斯大學」:修訂間差異

移除 2,187 位元組 、​ 2023年1月23日 (星期一)
無編輯摘要
imported>Ericchiueric
無編輯摘要
imported>Ericchiueric
無編輯摘要
第1行: 第1行:
{{Infobox University
{{Infobox University
| name        = University of Königsberg
| name        = University of Königsberg
| native_name  = Albertus-Universität Königsberg
| native_name  = 柯尼斯堡阿爾貝圖斯大學
| latin_name  = Universitas Albertina
| latin_name  = Universitas Albertina
| image  = Siegel-Albertina-Koenigsber.png
| image  = Siegel-Albertina-Koenigsber.png
第8行: 第8行:
| established  = 1544
| established  = 1544
| closed      = 1945
| closed      = 1945
| type        = [[Public university|Public]]
| type        = 國立大學
| campus      = Urban
| campus      =  
| staff        =  
| staff        =  
| rector      = [[Georg Sabinus]] 1544–1547 (first)
| rector      = [[喬治·康拉德]]
| city        = [[Königsberg]]
| city        = [[柯尼斯堡]]
| country      = [[Prussia]]
| country      = [[Prussia]]
| students    =  
| students    =  
| affiliations =  
| affiliations =  
| website      =  
| website      =  
}}  
|Name=柯尼斯堡大學}}  
'''柯尼斯堡大學'''是一間在[[柯尼斯堡市|柯尼斯堡]]的大學,它是自馬爾堡大學創立以來史上第二間新教學院,由阿爾伯德伯爵創立,柯尼斯堡大學也稱爲'''柯尼斯堡阿爾貝圖斯大學。'''
'''柯尼斯堡大學'''是一間在[[柯尼斯堡市|柯尼斯堡]]的大學,它是自馬爾堡大學創立以來史上第二間新教學院,由阿爾伯德伯爵創立,柯尼斯堡大學也稱爲'''柯尼斯堡阿爾貝圖斯大學。'''


柯尼斯堡大學在二戰後曾改名爲'''國立中央大學''',民主化後改爲原名。
柯尼斯堡大學在二戰後曾改名爲'''國立中央大學''',民主化後改爲原名。
==歷史==
==歷史==
[[File:Aufriss Albertinum Königsberg (1810).JPG|thumb|right|''Elevation of the Albertinum and the northern half of the cathedral '', c. 1810]]1525年,普魯士公爵阿爾伯德從薩姆蘭分會購買了[[柯尼斯堡大教堂]]後面的一塊土地,並於同年建立了一所學術體育館(學校)。他於1526年7月20日簽發了阿爾貝蒂紐姆學院的成立契約,此後大學於8月17日舉行了落成典禮。[[File:Albertinum.JPG|thumb|left|''Collegium Albertinum'', c. 1850]]新成立的新教公國是波蘭王國王室的封地,這所大學是路德教派對天主教克拉科夫學院的對應機構。它的第一任校長是詩人喬治-薩比努斯,他是菲利普-梅蘭芳的女婿。立陶宛學者Stanislovas Rapalionis和Abraomas Kulvietis是大學的第一批教授。所有教授都必須對《奧格斯堡懺悔錄》進行宣誓。由於普魯士的土地位於神聖羅馬帝國的邊界之外,皇帝查理五世和教皇保羅三世都沒有批准,儘管如此,柯尼斯堡學院還是在1560年3月28日獲得了波蘭國王西吉斯蒙德二世-奧古斯都的皇家特許權。從1618年起,普魯士公國由勃蘭登堡侯爵以個人名義進行統治,1657年,勃蘭登堡的 "大選帝侯 "腓特烈-威廉通過《魏勞條約》最終從波蘭獲得了對普魯士的全部主權。阿爾貝蒂納是第二古老的大學(僅次於法蘭克福大學(奧得河))和新教勃蘭登堡-普魯士的知識中心。最初,它由四個學院組成。神學、醫學、哲學和法律,後來還包括自然科學。後來的校長包括許多霍亨索倫普魯士王室成員(最後是威廉王儲1908-1918年),他們從未到過該大學,通常由負責學術事務的校長代表。[[File:Albertinum und Dom.JPG|thumb|Backside of the Collegium Albertinum in Kneiphof, where Kant taught. The quarter was destroyed in World War II.]]普魯士的土地在災難性的三十年戰爭中沒有受到影響,這使哥尼斯堡大學在學生中的知名度越來越高。在17世紀,它以1656/57年擔任校長的西蒙-達赫和他的詩人朋友的家而聞名。俄羅斯沙皇彼得一世在1697年訪問了阿爾貝蒂納,導致普魯士和俄羅斯帝國之間的接觸增加。大量的彼得一世的官員來到大學,學習禮儀理論和行政實踐,從而塑造了俄羅斯的政府。在柯尼希貝格學習的著名俄羅斯學生有基里爾-拉祖莫夫斯基(後來的俄羅斯科學院院長)和米哈伊爾-安德烈耶維奇-米洛拉多維奇將軍。這所大學和這座城市對立陶宛文化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第一本立陶宛語書籍於1547年在這裡印刷,一些重要的立陶宛作家在阿爾貝蒂納大學學習。該大學也是波羅的海德國貴族的首選教育機構。
[[File:Aufriss Albertinum Königsberg (1810).JPG|thumb|right|阿爾伯特學院和大教堂北半部的立面圖,約1810年]]1525年,普魯士公爵阿爾伯德從薩姆蘭分會購買了[[柯尼斯堡大教堂]]後面的一塊土地,並於同年建立了一所學術體育館(學校)。他於1526年7月20日簽發了阿爾貝蒂紐姆學院的成立契約,此後大學於8月17日舉行了落成典禮。[[File:Albertinum.JPG|thumb|left|''阿爾伯特學院,約1800年'']]新成立的新教公國是波蘭王國王室的封地,這所大學是路德教派對天主教克拉科夫學院的對應機構。它的第一任校長是詩人喬治-薩比努斯,他是菲利普-梅蘭芳的女婿。立陶宛學者Stanislovas Rapalionis和Abraomas Kulvietis是大學的第一批教授。所有教授都必須對《奧格斯堡懺悔錄》進行宣誓。由於普魯士的土地位於神聖羅馬帝國的邊界之外,皇帝查理五世和教皇保羅三世都沒有批准,儘管如此,柯尼斯堡學院還是在1560年3月28日獲得了波蘭國王西吉斯蒙德二世-奧古斯都的皇家特許權。從1618年起,普魯士公國由勃蘭登堡侯爵以個人名義進行統治,1657年,勃蘭登堡的 "大選帝侯 "腓特烈-威廉通過《魏勞條約》最終從波蘭獲得了對普魯士的全部主權。阿爾貝蒂納是第二古老的大學(僅次於法蘭克福大學(奧得河))和新教勃蘭登堡-普魯士的知識中心。最初,它由四個學院組成。神學、醫學、哲學和法律,後來還包括自然科學。後來的校長包括許多霍亨索倫普魯士王室成員(最後是威廉王儲1908-1918年),他們從未到過該大學,通常由負責學術事務的校長代表。[[File:Albertinum und Dom.JPG|thumb|克尼普霍夫的阿爾伯特學院的背面,康德曾在此授課。]]普魯士的土地在災難性的三十年戰爭中沒有受到影響,這使哥尼斯堡大學在學生中的知名度越來越高。在17世紀,它以1656/57年擔任校長的西蒙-達赫和他的詩人朋友的家而聞名。俄羅斯沙皇彼得一世在1697年訪問了阿爾貝蒂納,導致普魯士和俄羅斯帝國之間的接觸增加。大量的彼得一世的官員來到大學,學習禮儀理論和行政實踐,從而塑造了俄羅斯的政府。在柯尼希貝格學習的著名俄羅斯學生有基里爾-拉祖莫夫斯基(後來的俄羅斯科學院院長)和米哈伊爾-安德烈耶維奇-米洛拉多維奇將軍。這所大學和這座城市對立陶宛文化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第一本立陶宛語書籍於1547年在這裡印刷,一些重要的立陶宛作家在阿爾貝蒂納大學學習。該大學也是波羅的海德國貴族的首選教育機構。


18世紀在文化史上被稱為啟蒙運動的 "柯尼斯堡世紀",這是一個由阿爾貝蒂納的學生約翰-克里斯托夫-戈特施特發起的全盛時期,並由哲學家約翰-喬治-哈曼和作家西奧多-戈特利布-馮-希佩爾老先生延續。著名的校友有約翰-戈特弗里德-赫爾德(Johann Gottfried Herder)、扎卡里亞斯-維爾納(Zacharias Werner)、約翰-弗里德里希-賴查特(Johann Friedrich Reichardt)、E. T. A. Hoffmann,以及最重要的哲學家伊曼紐爾-康德,他在1786和1788年擔任校長。這些學者為後來的魏瑪古典主義和德國浪漫主義運動奠定了基礎。
18世紀在文化史上被稱為啟蒙運動的 "柯尼斯堡世紀",這是一個由阿爾貝蒂納的學生約翰-克里斯托夫-戈特施特發起的全盛時期,並由哲學家約翰-喬治-哈曼和作家西奧多-戈特利布-馮-希佩爾老先生延續。著名的校友有約翰-戈特弗里德-赫爾德(Johann Gottfried Herder)、扎卡里亞斯-維爾納(Zacharias Werner)、約翰-弗里德里希-賴查特(Johann Friedrich Reichardt)、E. T. A. Hoffmann,以及最重要的哲學家伊曼紐爾-康德,他在1786和1788年擔任校長。這些學者為後來的魏瑪古典主義和德國浪漫主義運動奠定了基礎。
第29行: 第29行:


在19世紀和20世紀,該大學最著名的是其數學學校,由卡爾-古斯塔夫-雅各布-雅可比創立,並由他的學生路德維希-奧托-黑塞、弗里德里希-里切洛特、約翰-G-羅森海因和菲利普-路德維希-馮-塞德爾繼續。後來,它與赫爾曼-閔可夫斯基(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老師)、阿道夫-赫維茨、費迪南-馮-林德曼和大衛-希爾伯特的名字聯繫在一起,後者是最偉大的現代數學家之一。數學家阿爾弗雷德-克萊布施和卡爾-戈特弗里德-諾伊曼(兩人都出生於柯尼斯堡,在路德維希-奧托-黑塞手下接受教育)於1868年創辦了《數學年鑑》,該雜誌很快成為當時最有影響力的數學期刊。
在19世紀和20世紀,該大學最著名的是其數學學校,由卡爾-古斯塔夫-雅各布-雅可比創立,並由他的學生路德維希-奧托-黑塞、弗里德里希-里切洛特、約翰-G-羅森海因和菲利普-路德維希-馮-塞德爾繼續。後來,它與赫爾曼-閔可夫斯基(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老師)、阿道夫-赫維茨、費迪南-馮-林德曼和大衛-希爾伯特的名字聯繫在一起,後者是最偉大的現代數學家之一。數學家阿爾弗雷德-克萊布施和卡爾-戈特弗里德-諾伊曼(兩人都出生於柯尼斯堡,在路德維希-奧托-黑塞手下接受教育)於1868年創辦了《數學年鑑》,該雜誌很快成為當時最有影響力的數學期刊。
[[File:300Jahrfeier.jpg|thumb|left|''The 300th anniversary of the University of Königsberg. Includes an interior view of the auditorium maximum'', c. 1844]]
[[File:300Jahrfeier.jpg|thumb|left|''柯尼斯堡大学300周年紀念。包括禮堂最大的内景,約1844年'']]
[[File:Die_Gartenlaube_(1890)_b_045.jpg|thumb|right|''The Garden Arbor outside the University Building'', c. 1890]]
[[File:Die_Gartenlaube_(1890)_b_045.jpg|thumb|right|大學樓外的花園樹叢,約1890年]]
1844年8月31日,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為阿爾貝蒂納的新主樓奠基,1862年,腓特烈-威廉王儲和校長約翰-卡爾-弗里德里希-羅森克朗茨為該樓舉行了落成典禮。根據弗里德里希-奧古斯特-施圖勒(Friedrich August Stüler)的設計方案,位於帕拉德廣場(Paradeplatz)中心的建築採用了新文藝復興風格。外牆由普魯士的阿爾伯特的浮雕馬術像裝飾。它下面的壁龕裡有新教改革者馬丁-路德和菲利普-梅蘭芳的雕像。裡面有一個漂亮的樓梯,由大理石柱支撐著。參議院大廳裡有勞克特(Lauchert)創作的腓特烈三世皇帝的肖像,以及沙多的學生哈格曼(Hagemann)創作的伊曼紐爾-康德的半身像。相鄰的大廳("Aula")裝飾著1870年繪製的壁畫。 1901年,大學圖書館位於Mitteltragheim,藏書超過23萬冊。在Dritte Fliess大街上有Palästra Albertina,它成立於1898年,旨在鼓勵學生和市民進行更高層次的體育活動。附近還有政府辦公室,上面裝飾著克諾爾和施密特的壁畫。 1900年,該大學有900名學生。在大學的最後幾年裡,阿爾貝蒂納學院和德國學生會在《凡爾賽條約》規定的東普魯士省領土分離後,強調其與帝國的關係,將知識生活推向德國民族主義。 1944年7月10日,在帝國部長瓦爾特-芬克(Walther Funk)的見證下,該大學慶祝了其400週年紀念日。幾週後,在8月26/27日和29/30日的夜晚,柯尼斯堡遭到了皇家空軍的大面積轟炸。從1945年1月到4月,這座城市被紅軍的東普魯士攻勢和最後的柯尼斯堡戰役進一步摧毀。當奧托-拉施將軍在4月9日簽署投降書時,歷史悠久的內城被攻擊摧毀,80%的大學校園成為廢墟。教師們紛紛逃亡,其中許多人被哥廷根大學接收
1844年8月31日,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為阿爾貝蒂納的新主樓奠基,1862年,腓特烈-威廉王儲和校長約翰-卡爾-弗里德里希-羅森克朗茨為該樓舉行了落成典禮。根據弗里德里希-奧古斯特-施圖勒(Friedrich August Stüler)的設計方案,位於帕拉德廣場(Paradeplatz)中心的建築採用了新文藝復興風格。外牆由普魯士的阿爾伯特的浮雕馬術像裝飾。它下面的壁龕裡有新教改革者馬丁-路德和菲利普-梅蘭芳的雕像。裡面有一個漂亮的樓梯,由大理石柱支撐著。參議院大廳裡有勞克特(Lauchert)創作的腓特烈三世皇帝的肖像,以及沙多的學生哈格曼(Hagemann)創作的伊曼紐爾-康德的半身像。相鄰的大廳("Aula")裝飾著1870年繪製的壁畫。 1901年,大學圖書館位於Mitteltragheim,藏書超過23萬冊。在Dritte Fliess大街上有Palästra Albertina,它成立於1898年,旨在鼓勵學生和市民進行更高層次的體育活動。附近還有政府辦公室,上面裝飾著克諾爾和施密特的壁畫。 1900年,該大學有900名學生。在大學的最後幾年裡,阿爾貝蒂納學院和德國學生會在《凡爾賽條約》規定的東普魯士省領土分離後,強調其與帝國的關係,將知識生活推向德國民族主義。 1944年7月10日,在帝國部長瓦爾特-芬克(Walther Funk)的見證下,該大學慶祝了其400週年紀念日。


重建的阿爾貝蒂娜主樓現在是伊曼紐爾-康德大學的一部分。它的外牆與德國時代的情況大不相同。
==著名舊生==
[[Image:Kant Kaliningrad.jpg|thumb|伊曼紐爾·康德的雕像,由克里斯蒂安·丹尼爾-勞赫於1864年首次展出。]]
[[File:Albertus-Schild.jpg|thumb|普魯士的阿爾伯特在著名的銀色圖書館(Silberbibliothek)的一本書籍封面上,該圖書館是大學圖書館的一部分。]]


包括阿爾貝蒂娜主樓在內的其餘房舍從1948年起由加里寧格勒國立教育學院使用,該學院在1967年獲得加里寧格勒國立大學的地位。
==著名舊生==
[[Image:Kant Kaliningrad.jpg|thumb|Statue of [[Immanuel Kant]], first exhibited by [[Christian Daniel Rauch]] in 1864. Removed in 1945, a replica was restored to the former Paradeplatz area in 1992.]]
[[File:Albertus-Schild.jpg|thumb|Albert of Prussia on the book cover on one of the books of the famous ''Silberbibliothek'' ("silver library") which was part of the university library. Like the equally famous ''Wallenrodt library'' it is lost since 1945.]]
*[[Abraomas Kulvietis]]
*[[Adolf Hurwitz]]
*[[Adolph Eduard Grube]]
*[[Arnold Sommerfeld]]
*[[Carl Gustav Jacob Jacobi]]
*[[Christian Goldbach]] (1690–1764), mathematician
*[[Daniel Klein (grammarian)|Daniel Klein]]
*[[Daniel Lorenz Salthenius]] (1701–1750), theologian
*[[David Hilbert]]
*[[E.T.A. Hoffmann]]
*[[Emil Johann Wiechert]]
*[[Eva Johnston]]
*[[Ewald Christian von Kleist]]
*[[Friedrich Ludwig Zacharias Werner]]
*[[Friedrich Wilhelm Bessel]]
*[[Gábor Szegő]]
*[[Gotthilf Heinrich Ludwig Hagen]]
*[[Gustav Kirchhoff]]
*[[Hermann von Helmholtz]]
*[[Hermann Minkowski]]
*[[Hugo Blümner]] (1844–1919), classical archaeologist and philologist
*[[Immanuel Kant]]
*[[Jan Kochanowski]]
*[[Johann Friedrich Herbart]]
*[[Johann Gottfried Herder]]
*[[Karl Ernst von Baer]]
*[[Karl Rudolf König]]
*[[Kristijonas Donelaitis]] (1714–1780), Lutheran pastor and poet
*[[Martynas Mažvydas]]
*[[Moshe Novomeysky]]
*[[Rudolf Gottschall]]
*[[Ruth Moufang]]
*[[Adolph Moses Radin]] (1848–1909), rabbi
*[[Solomon Schonfeld]] (Rabbi)
*[[Theodor Kaluza]]
*[[Theophilus Siegfried Bayer]]
==榮譽博士==
==榮譽博士==
*[[Agnes Miegel]]
*[[Wilhelm Petersen (entomologist)|Wilhelm Petersen]]
*[[Karl Weierstrass]]
*[[Franz Liszt]]
==參見==
==參見==


[[分類:普盧斯亞]]
[[分類:普盧斯亞]]